【勞動觀點】

東亞勞工節(East Asia LaborFest)紀實

分享:

【勞動觀點】

東亞勞工節(East Asia LaborFest)紀實

2025 年 10 月 3 日至 11 日,由日本、香港、韓國、台灣、中國和美國的個人和組織,於東京共同主辦「東亞勞工節—我們的共同抗爭:東亞勞工展覽與交流 」(註1)。這個活動的籌備委員會包括上智大學全球關懷研究所(註2)、台灣國際勞工協會(註3)、《勞工筆記》(註4)、臺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、《亞洲勞工評論》(註5)等,以及其他各國各地的組織或個人。
透過日、韓、台、港、中、美的勞工運動人士、工會幹部和行動者的分享,讓與會者更了解東亞勞工歷史和當代抗爭的關鍵故事。活動於 10 月 3 日晚上舉行開幕式,為活動展開序幕。由於部分國家參與者面對的國內政治處境較為艱困,為尊重並保護所有與會者的權益,本次活動全程禁止拍照、錄音、錄影。依據主辦單位要求遵守的查塔姆宮守則(註6),以下有關活動之記述皆隱去分享者姓名及所屬機構,並僅以筆者有參與之活動場次內容進行分享。
韓國
目前韓國非典型勞動者(派遣、外包、部分工時等)占整體勞動者約四成,面臨低薪、不穩定且缺乏保障的工作。這些勞工在未能獲得法律充分保障之下,唯有透過團結組工會及參與工會行動來爭取自身的權益。而韓國部分特殊勞工如貨車司機、保險業務員、補教業者、平台工作者不適用韓國的《工會及勞工關係法》,無法合法組織工會,亦沒有與資方談判協商的資格,因此要爭取權益更加困難。
經過工會數十年來持續爭取,終於在 2025 年 8 月 24 日迎來韓國國會通過名為「黃色信封法案」的勞工法令修正案,該修正法案擴大了《工會及勞工關係法》第2條雇主的定義、第3條勞資爭議的範圍,將外包及派遣員工的真實雇主納入協商對象,並保障工會基於團體協商或爭議行為時,雇主不得針對其所受的損害向工會或受僱者主張賠償。該修正案預計於明(2026)年 3 月施行,實際運作情形為何仍有待觀察。
此外,韓國與台灣同樣面臨高齡少子化的勞動市場,因此亦大量引進移工。一位講者以韓國地方產業園區的工會組織經驗為例,該產業園區 5 萬名勞工當中,約有 7,000 名外籍勞工,佔園區勞工的 15 %。由於移工面臨語言、身分、簽證、低薪等多重困境,因此入會率極高,約有六成五的移工加入工會。然而,即便加入工會得以改善勞動條件,仍會遇到制度上的問題。該講者表示,韓國目前外籍勞工引進皆為 EPS 制度(僱用許可制,Employment Permit System)(註7),移工在擔心簽證失效的情況下,大多不敢起身抗爭或要求轉換雇主,且韓國本地勞工對移工大多充滿敵意,認為移工搶了本地勞工的工作。該工會透過組織多個委員會來讓移工建立自己的群體,並同時與本地勞工交流,逐漸消弭隔閡。
 
日本
日本非典型勞動者(派遣、外包、部分工時等)佔比從 2017 年約 30 %已經持續增加至約三成五(36.8%)。儘管今(2025)年初工會在春鬪(註8)贏得 34 年來最高幅度調薪(5.4%),但物價通膨再加上貨幣貶值,使得勞工的實質薪資下降,勞工生存處境仍相當艱困。然而,即便在勞工如此艱困的環境下,日本工會組織率並未有太多起色。
一位講者分析認為,日本工會組織的問題在於(1)以正職人員為主,忽略非典型勞動者及移工等弱勢勞動者;(2)以男性為中心,忽略女性、多元性別等勞動者的處境;(3)以年紀較長的成員為主,忽略青年族群的需求,亦難以招募工會新血加入;(4)以日本國籍勞工為主,忽略職場上移工的需求;(5)以企業工會為主,因此難以擴大工會影響力。
活動中分享的幾個日本成功案例,多是以青年、部分工時工作者、移工、自由工作者為主體(或多數)的工會,包括以部分工時工作者為主的迴轉壽司工會:在迴轉壽司連鎖加盟體系之下,除了店長、副店長及財務人員外,所有員工皆為部分工時工作者,透過工會與資方的集體協商來改善職場問題;媒體業的自由記者:因為不隸屬於任何一家報社或公司,而難以與企業協商勞動條件,或處理職場性騷擾問題等,透過「外部工會(意即非企業工會)」來協助勞工爭取權益;日本關西的地方工會看見日本因高齡少子化而引進移工,便接納並重視此一趨勢而積極組織移工,使得移工會員人數高達四成。以上案例皆顯示非典型勞動、移工增加是現在已經正在發生的狀況,且必定成為未來趨勢,工會應該積極應對,並邀請各種類型的勞工共同參與、一起找出解方。
 
台灣
台灣場次是由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邱毓斌主持,並由醫療產業(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)、社會工作者(台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、花蓮縣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)分享各職業勞工現況,以及台北市產業總工會、高雄市產業總工會以地方產總的角度來分享地方的行動經驗。
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常務理事暨國際組組長周于萱分享,2022 年 10 月 30 日因應台北市市長選舉時所進行的政治行動「臺北市長誰來當?勞動政見先來講!」動員 4,000 名會員在滂沱大雨中展現勞工意志,並且要求三位市長候選人簽署政策承諾,並持續在選後監督市長落實政見;2023 年 11 月 29 日,台北市產業總工會與高雄市產業總工會、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、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、全國產業總工會等 5 大工會共同舉辦「『工』辦勞動政見發表會」,共 400 名工會幹部齊聚一堂,聆聽三位總統候選人的勞動政見;「台北捷運,特休小偷」則是北市產總的會員工會「臺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」發起的行動。主因係多年來台北捷運公司清潔業務的承攬契約,未遵循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及台北市政府勞務採購契約範本,讓清潔工多年為台北捷運服務,卻無法累計年資;北市產總的會員工會「動物園工會」則是受限於技工工友管理要點的規定,前後總共花了 2.5 年的時間向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爭取加薪,最終透過調整危險加給來實質提高動物保育員的薪資。
對於北市產總分享的內容,韓國參與者表示,韓國工會由於《工會及勞工關係法》禁止第三方(非受雇者或非管理者都算)介入職場,亦禁止工會從事政治活動,因此韓國工會對於與政治人物有關的行動都會格外小心。看到台灣的工會能夠在選舉時舉辦勞工政見發表會,即使舉行政治活動也擁有高度自主性,感到相當羨慕。
現場亦有許多成員對於「台北捷運,特休小偷」行動感興趣,像是參與行動的人是否為勞工本人?社會大眾對於此一行動的反應如何?等問題。由於外包清潔工大多為 65 歲以上的高齡就業者(469 人,佔整體清潔工 52 %),許多人擔心參與行動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權,因此行動者皆為志工、學生或其他聲援的工會幹部。在過程當中亦獲得許多民眾關心、詢問,甚至聲援,行動影像紀錄參見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ispatchedWorkersUnion/videos/669736546033281/
活動第四天晚上,主辦單位安排放映紀錄日本地下鐵 Metro 的女性勞工抗爭紀錄片《Metro Lady Blues》(中譯片名為〈地鐵藍領勞工〉,曾於 2022 年五一勞動影展播映)以及台灣兩部關於捷運清潔工的短片(註9),映後座談邀請日本導演松原明及紀錄片中的兩位主角後呂良子、瀨沼京子出席。松原導演表示,雖然就法律訴訟的結果來看,勞工向資方請求給付 2,000 萬,最後只拿到了 5 %,似乎不算是成功的抗爭。但就這個案件本身對社會的影響來說,一定程度上繼續推進了這個議題。如同影片末尾所述,後呂、瀨沼、加納等人共同組織了「女闘労倶楽部(めとろくらぶ,音同 Metro Club)」,並架設網站把訴訟過程中的相關資料全部放上網路,透過網路繼續傳播他們的抗爭及故事。像是,最近就有位於岩手縣的保全業女性從業人員,就是因為看到網站上的資料,詢問他們如何在法律上爭取同工同酬,並成功在今年勝訴。近期,也有日本電視台 NHK 將他們的故事改編放入連續劇中,或是研究生前來詢問,是否能夠提供相關資料作為論文研究題目等等。雖然當年對東京地鐵 Metro 公司的抗爭已經告一段落,但 71 歲的後呂和 77 歲的瀨沼仍會繼續以行動來改變社會。
 
中國
由於中國國內的特殊處境,外人大多難以透過媒體獲得相關資訊,即使在中國國內,多數勞工議(抗)題(爭)也會在尚未擴大之前就被消音,因此能夠直接獲得相關資訊是非常難得的機會。
整體而言,中國的失業率比官方公布的數據還要高,勞資爭議非常頻繁,且職場普遍存在職場監控、職場霸凌、強迫加班的情況。舉例而言,上海的最低工資是人民幣 24 元/小時,但在上海的招募廣告薪資大概都在人民幣 22~25 元/小時之間,顯示最低工資的規定並沒有落實,且許多工作會以勞務合同(承攬)來規避勞動合同(雇傭)應該符合的最低工資、工時、休假等規範。
若從醫療業來看,2013 年至 2023 年至少發生 135 起抗爭事件,主要抗爭標的分別是追討欠薪(56%)、爭取同工同酬(21%)、要求改善職場安全衛生(13%)。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醫療機構為了降低勞工成本,大量使用醫培生,原因是醫培生的薪水只需要正職醫師薪水的 1/10,且以「專科訓練」為由要求醫培生做許多額外的工作,形成「工作時是醫生,談薪水時是學生」的詭異景象。
中國的汽車業受到能源轉型的影響,從過去為外資品牌進行代工製造,逐漸轉向製造國產新能源車。然而,在中國政府以補助來大力推廣新能源車之時,也出現了一些不肖業者成立公司領取政府補助,但可能並未實際從事生產,或乾脆直接叫上游廠商派駐員工來進行生產工作,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關廠或裁員,形同領完政府的補助就消失。
面對中國各產業和職場的亂象,身處其中的勞工幾乎看不到未來的前景和希望,即使偶爾看到一些零星的抗爭事件,但無法撼動整體制度,效果非常有限。因此近來大家看到許多中國工人選擇躺平,或是比起抗爭不如討好上司,便是出於此一社會情境之下不得不的結果。
 
香港
2020 年 6 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《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》,並且在同一天下午決定把國安法列入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》之後,便開始以「分裂國家」、「顛覆國家政權」、「恐怖活動」、「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」等四類犯罪行為抓捕香港的工會幹部及行動者。其中最知名的案例便是香港 47 人案,至今仍有多數人未獲釋。此一法案亦直接導致香港的總工會「香港職工會聯盟(職工盟)」於 2021 年 10 月 3 日宣布解散。
如今,在香港舉辦一般性的活動,又或只是工作及生活日常,亦可能受到政府高度的「關注」,甚至打壓。例如,曾經有香港教師被政府認定使用了「爭議教材」,因此遭到多次約談,一時之間教育界風聲鶴唳,教師無不自行審查教學內容;或是民間團體規劃在婦女節舉行慶祝活動,便遭到警察多次關切並要求取消活動;獨立書店也因為選書、舉辦講座活動而持續遭到警察或不明人士的騷擾等等。
香港處境似乎令人絕望,許多港人如今四散於世界各地,但會眾最後以「團結」及「信任」作結,期許更多人團結互助,改變不合理的現況。
後註
註1:「東亞勞工節—我們的共同抗爭:東亞勞工展覽與交流」(East Asia LaborFest  <Our Shared Struggles: An East Asia Labour Exhibition & Exchange>),網站:https://labourreview.org/east-asia-laborfest/
註2: 上智大學全球關懷研究所(Institute of Global Concern),網站:https://www.sophia.ac.jp/eng/research/kenkyukikan/igc/
註3:台灣國際勞工協會(Taiwan International Labor Association, TIWA),網站:https://tiwa.org.tw/
註4:《勞工筆記》(Labor Notes),網站:https://labornotes.org/
註5:《亞洲勞工評論》(Asia Labour Review),網站:https://labourreview.org/
註6:查塔姆守則(Chatham House Rule):對外可引述資訊,惟不能提及發言者及所屬機關。
註7:相較於台灣的「私人仲介引進」制度,韓國 EPS 是「政府對政府直接聘僱」,以避免仲介對移工的跨國剝削,可以提昇勞雇關係的穩定,但仍會發生移工無法自由轉換雇主的問題。
註8:日本的工會組織型態與台灣相同,主要以企業工會為主。但企業工會通常組織規模較小,談判實力不一定強勁,單一企業工會的協商不見得能談到比較好的勞動條件。為了克服以企業工會為主、協商能力較弱的缺點,日本自1955年起,由8個單一產業工會聯合起來,在春天一起進行加薪鬥爭,便是「春季一起加薪鬥爭」即「春鬪」的由來。「春鬪」雖然名為鬥爭,但其本質仍是團體協商,透過較有協商能力之產業工會與雇主或雇主團體協商,決定調薪的幅度,再讓較小的工會以這些成果為目標,與其雇主進行協商。後來在日本出現「春鬥相場」(shuntou souba)這個名詞,也就是透過春鬪所協商贏得的加薪比例,會成為「春鬪的行情」,變成企業該年度加薪的參考基準。此外,春鬪也不僅協商加薪問題,其他勞動條件如縮短工作時間等議題,也會提出來在春鬪進行協商。
註9:台北市政府勞動局 113 年勞動影像工作坊獲得首獎的作品《無痕模式》,影片連結:https://youtu.be/D4bxWQFaqMo?si=6JNuIVb8Ya8TKEz4
《無痕模式》以找尋捷運清潔員為起點,透過觀察他們的勞務工作,並結合蒐集而來的背景故事,以「戲劇再現」為引,為隱身在人群中辛勤工作以維持捷運站整潔的清潔員發聲,重構他們存在的痕跡。

相關文章